我们从小到大,都接受着这么一种教育,人要独立。因为靠山山倒,靠人人倒,靠父母父母会老,靠自己好。
这句话对吗?对的,说它对,是因为它描述的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。
但它也是相对的,因为再正确的观念,放错了时间地点,也可能产生副作用。
曾有一位女性朋友,在聚会上和大伙分享,她自从读大学开始,就从未花过家里的一分钱。因为父母离异,从小和弟弟跟着妈妈生活,妈妈是个很坚强的女人。妈妈也从小就教育她,“这个世界上没有谁可以让你依靠,就得靠自己”。
所以她从小就学会了独立,大学四年,靠着奖学金、贷款、打零工完成了学业。毕业几年之后,靠着自己的打拼,在南方沿海城市有了自己的房子车子。在外人看来,她是如此的牛逼。而她自己却说,每当夜深人静之时,她内心偶尔还会有一丝丝的悲凉。
因为,她不得不独立,有时候,她也希望能有个依靠,哪怕只是短暂的放松也好,但她的意识总会告诉自己不能够。
她开玩笑的说“太独立并不一定是牛逼,也可能是苦逼。”
被迫的独立不是真正的独立,是不得不面对的独立。
婴幼儿,在生理上必需依赖于父母的照料才能存活下来。同样的,心灵的滋养,也是因为有对父母的情感链接,孩子人格的成长才能健康独立。
每个人的成长,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,都是从依赖走向独立的。
许多人,有困难不会主动寻求帮助,或是拒绝他人的帮助。
通常是,因为自己已经习惯了独行侠的感觉,习惯了自己面对问题,也许以往面对的现实问题终是解决了,但在过程中却从未得到过情感的支持。
更可能是,因为在生命早期,孩子对父母发出了爱的呼唤,却没有得到父母爱的回应。孩子经历了等待、失望,后绝望。因为没有得到父母的回应,或者是父母的回应带着抱怨,孩子会自恋的觉得自己打扰了父母,伤害了父母。
中国式的养育中,我们常常希望孩子懂事,懂事的孩子独立,独立的孩子就不会给父母添麻烦了。
独立的孩子也孤独,因为那是假性独立。
假性独立,是我们心理的一种防御机制。
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需要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情感滋养,当孩子在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,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面对。
在亲密关系中,需要让伴侣感受到来自对方的情感链接,当互相触碰到对方真实而脆弱的灵魂之时,可以坦然自己真实的样子。
孩子的独立,是建立在对父母足够的依靠和支持的基础上。
个体的独立,是体现在有亲密也有自我界限,有依靠而不过度依赖。
但愿,有人看透你的坚强之后,给你一个温暖的拥抱!
愿你,伸出双臂,如果你还渴望被拥抱的话!
免责声明:本站图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。图片为本站编辑网上寻找,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。本站是一个普及心理且帮助有心理困惑的人来获取信息,网站上部分文章为转载,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,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,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,造成漏登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,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。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。 声明:该站部分文章及图片系转载,登载该文章目的为更广泛的传递心理知识信息,文章内容仅供参考。